NeuS: Learning Neural Implicit Surfaces by Volume Rendering for Multi-view Reconstruction
<NeuS>
NeuS: Learning neural implicit surfaces by volume rendering for multi-view reconstruction编者按
- 🚀 额外和 4 月发的 UNISURF 进行了对比
- 它的采样过程并没有像
UNISURF
那样先进行求根,再在表面附近取interval:- 这大概率是因为
SDF
本身已经提供了距离表面的距离,因此可以直接利用SDF
值对权重函数进行一定设计,而不需要先求出表面点的深度然后再在表面点附近取interval
- 这大概率是因为
- 其映射策略 相当于只在乎穿过表面附近的点的cdf的下降沿
Result
- 精细结构,效果惊艳
- SDF 表面,背景干净
- 无 mask 重建
Motivation
task / 做了什么
- 从多视角图片中重建表面;
- 给 SDF 做 volume render
- introducing a density distribution induced by SDF:引入一种由 SDF 引导的 density 函数(非常接近 VolSDF)
- 发现对 SDF 引导的 density,直接简单用 volume rendering 会有可识别的误差;因此额外提出了一套新的 volume rendering 机制来保证一阶 SDF 估计无偏的表面重建
一阶估计无偏
diss 之前:
- IDR 等 从 SDF 进行 volume rendering 来反过来做三维重建的工作:
- cons:
- 难以应对 abrupt 突然的 深度改变和复杂的物体;
- 由于其在渲染时只考虑光线和表面的单个交点;因此梯度只存在于单个点,对于高效的反向传播来说非常 local;因此在最优化时常常陷入局部最优
- 如 (a) 图上部分,对于突然的深度改变,网络只能预测出光滑的不准确的蓝色点
- 需要 per-pixel mask 来收敛到一个 valid surface;
- 难以应对 abrupt 突然的 深度改变和复杂的物体;
- cons:
- nerf:
- pros:
- 因为在渲染时考虑了光线上的多个点,因此可以应对突然的深度改变
- pros:
对 NeRF 的魔改
how to NeRF(SDF)
- SDF 函数 (i.e. f函数) 的零值面表达形状
opacity
直接替换为 SDF 的概率密度函数 $\phi_s(f(\mathbf{x}))$- $\phi_s(x)={se^{-sx}}/{\left(1+e^{-sx}\right)^2}$, $f$ 即代表 SDF 函数,$s$ 是一个 trainable parameter
- 亦称为
logistic density distribution
- 其不定积分原函数为 Sigmoid function $\Phi_s(x)=(1+e^{-sx})^{-1}$
- 原则上,$\phi_s(x)$ 可以是任意 在 0 处 unimodal 单峰(bell-shaped,铃形) 的密度函数,这里选择
logistic density function
是因为其计算便利性 - $\phi_s(x)$ 的标准差是 $1/s$, 也是一个 trainable parameter,即当网络收敛时 $1/s$ 趋向于 0
- 亦称为
- 注意:和传统 volume rendering 的形式不同,这里直接使用 $\phi_s(x)$ 作为
opacity
渲染过程
给定一个像素,起点为 $\mathbf{o}$,光线方向为 $\mathbf{v}$,其上一点为 $\mathbf{p}(t)=\mathbf{o} + t \mathbf{v}$
这个像素的渲染一般通式为:$w(t)$ 是权重函数,所以要求 $w(t)>0$ 且 $\int_0^{+\infty}w(t)=1$ $$ C(\mathbf{o}, \mathbf{v}) = \int^{+\infty}_0 w(t) ;; c(\mathbf{p}(t), \mathbf{v}) \rm{d}t $$
作者认为从2D图像学习精确的SDF的表达的关键是 建立一个合适的基于SDF的 weight function $w(t)$,有两点要求:
- Unbiased.
- 对于某条相机射线 $\mathbf{p}(t)$ 和 surface 的交点 $\mathbf{p}(t^\ast)$, $w(t)$ 在$t^\ast$ 处应取得局部最大值
- 相机射线和SDF zero-level set 的交点的像素贡献最大
- Occulusion-aware.
- 同一条射线上两个深度 $t_0$ 和 $t_1$,如果 $f(t_0)=f(t_1)$ 但 $t_0 < t_1$,那么应该有 $w(t_0)>w(t_1)$;
- 即考虑自体遮挡,如果一条射线多次交叉表面,应该(更多地)使用最靠近相机的交点的颜色
- Unbiased.
作者讨论了两种 $w(t)$ 表达,最终选择了下式形式,其中 $f$ 代表 SDF 函数
naive 的 $w(t)$ 权重函数设计
即直接利用先前的 volume rendering pipeline: $$ w(t)=T(t)\sigma(t) $$ $\sigma(t)$ 是传统体渲染中的 volume density,$T(t)=\exp(-\int_0^t\sigma(u){\rm d}u)$ 是 accumulated transmittance
设定直接取 $\sigma(t)=\phi_s(f(\mathbf{p}(t)))$
只能做到 occulusion-aware,但是有 bias,在射线打到表面之前 $w(t)$ 已取得了局部最优
作者提出的 $w(t)$ 权重函数设计
首先讨论一种straight-forward 方式 (式4) $$ w(t) = \frac{ \phi_s(f(\mathbf{p}(t)))}{ \int_0^{+\infty} \phi_s( f( \mathbf{p}(u) ) ) {\rm d}u } $$
- 显然无偏,但是没有occlusion-aware:两个SDF交叉点将在$w(t)$中产生两个等值的峰
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改进,得到最终的表达 (式5,10) $$ \begin{eqnarray*} w(t)=T(t)\rho(t), ; T(t)=\exp(-\int_0^t \rho(u){\rm d}u) \ \rho(t)=\max \left( \frac{-\frac{ {\rm d} \Phi_s}{ {\rm d} t} (f(\mathbf{p}(t)))}{\Phi_s(f(\mathbf{p}(t)))}, 0 \right) \end{eqnarray*} $$
- 这里的作者定义的
opaque density
$\rho(t)$ 与 naive 中的 $\sigma(t)=\phi_s(f(\mathbf{p}(t)))$ 设计的不同是关键 - 思路:
- 想要做occlusion-aware,可以借鉴体渲染中的思路,$w(t)=T(t)\rho(t), , T(t)=\exp(-\int_0^t \rho(u){\rm d}u)$,所以现在问题变为怎样设计一个合适的$\rho(t)$
- 首先:在射线与表面单次相交、表面是平面的设定下,从式(4)(5) 出发导出 $\rho(t)$ 以 $f(\mathbf{p}(t))$ 为输入 的表达式,然后再推广到多次表面相交的情况下
- 推广:在一般的光滑曲面情况下,在射线与表面的交点区域,可以用上述局部平面近似,从而保证对于一般光滑曲面仍然存在上述的无偏的设定
- 这里的作者定义的
离散化 $$ \begin{eqnarray*} \hat{C} && =\sum^n_{i=1}T_i \alpha_i c_i \ T_i && =\prod_{j=1}^{i-1}(1-\alpha_j) \ \alpha_i && = \max \left(\frac{ \Phi_s(f(\mathbf{p}(t_i))) - \Phi_s(f(\mathbf{p}(t_{i+1}))) }{ \Phi_s(f(\mathbf{p}(t_i))) } ,0 \right) \end{eqnarray*} $$
最终的$w(t)$的设计效果可视化:$w(t)$ 保证SDF的估计是一阶无偏,并且是 occlusion-aware 的
采样过程
基本没怎么改动 nerf 原来的 stratified sampling 过程;
- 没有用 coarse network 和 fine network;只训了一个network
首先均匀采样一组点,然后再coarse importance sampling + fine importance samplingcoarse sampling 64个点,的 概率值由 固定的很大的标准差 $1/s$ 定义的 $\phi_s(f(\mathbf{x}))$ 给出fine sampling 64个点,的概率值由 learned $1/s$ 定义的 $\phi_s(f(\mathbf{x}))$ 给出
- 首先均匀采样64个点作为coarse sampling 点;
- 然后利用这组均匀coarse点 和其对应的 由固定的很大的标准差 $1/s$ 定义的 $\phi_s(f(\mathbf{x}))$ 值 构造 pdf,采样64个fine点
Loss
- L1重建误差;对于 outliers 鲁棒,训练稳定
Eikonal
项:在sampled points上,SDF法向量的loss- mask 项:mask 的 BCE (
binary cross entropy
)- 这里的预测可微分mask就是通过射线上$w(t)$的和求出来的
Supp
Geometric Init 的效果及其可视化
- 上一行是没有 geometric init (random init)的结果,下一行是有 geometric init 的结果
trainable standard deviation $1/s$ 的曲线
Future work
- 目前只用了单个标量 $s$ 来建模整个空间所有点的概率分布的标准差;将来考虑和几何网络一起建模一个整个空间 不同空间位置不同标准差 的场,依赖于不同的局部几何特征;和场景一起最优化。
Implementations
- 网络结构
- SDF网络 $f$ 结构同 IDR,8层256宽MLP;
- $\beta=100$ 的 softplus
- 第4层skip connections
- radiance 网络4层256宽MLP;condition on 空间位置 $\mathbf{p}$, 法向量 $\mathbf{n}$,SDF网络的特征向量
- 空间位置 $\mathbf{p}$ 6个embedding, 观察方向 $\mathbf{v}$ 4个embedding
- 同IDR,使用weight normalization 来稳定训练过程
- SDF网络 $f$ 结构同 IDR,8层256宽MLP;
- 采样
🤔 这里的 ROI 设置是怎么回事?
-
类似 nerf++ 对相机进行了额外的scaling操作?和UNISURF等文章一样,统一都直接用的IDR仓的相机scaling操作
-
假定ROI区域位于一个单位球内
coarse/fine sampling = 64个点;[by author] “large fixed” $1/s$ = $1/64$
对于 w/o mask 的 setting
额外在单位球外采样32个点
(单位球)外部的场景使用 NeRF++ 来表达
这里是额外的 NeRF++球外网络?
- sampled section points,$\mathbf{q}_i=\mathbf{o}+t_i \mathbf{v}$;sampled mid-points $\mathbf{p}i = \mathbf{o} + \frac{ t_i + t{i+1} }{2} \mathbf{v}$
- $\alpha_i$ 在 sampled sections points 上计算,$\alpha_i = \max \left(\frac{ \Phi_s(f(\mathbf{p}(t_i))) - \Phi_s(f(\mathbf{p}(t_{i+1}))) }{ \Phi_s(f(\mathbf{p}(t_i))) } ,0 \right)$
- N+1 个 sections 点产生 N 个 alpha 值
- color $c_i$ 的在 sampled mid points 上计算
- 训练
- 使用 SAL 一文中提出的 geometric initialization
- 每个batch采512个rays,300k iterations,训练14小时(w/ mask) / 16小时(w/o mask),2080Ti